耶稣基督在面对被钉十字架时,在神面前祷告说:“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虽然耶稣希望十字架离开他,但是他并未说要照自己的意思,而是说要照神的意思。耶稣折断自己的心,走上了顺服的道路。耶稣祷告完之后,对门徒们说:“起来,我们走吧!”这意味着他将要走顺服的路。
“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警醒,好像那将来交账的人。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来13:17)当引导者向我们传达神的旨意时,如果心中担忧对方是否会接受,就说明让引导者忧愁了。“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这意味着引导者向弟兄姊妹们传达主的旨意时应给予确信。“虽然他不喜欢,也会感到负担,但是只要折断心就会原本地接受。”应该让引导者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态。
《腓利门书》中记录,使徒保罗为阿尼西母吩咐腓利门的时候,说:“我写信给你,深信你必顺服,知道你所要行的必过于我所说的。”这是在处于顺服阶段的人身上看到的心灵世界。不仅深信对方必顺服,而且“知道你所要行的必过于我所说的”,说明对方的信仰已经进入顺服的领域。
在《约书亚记》9章中,基遍居民的故事很好地表现了顺服的生活。
“‘现在我们在你手中,你以怎样待我们为善为正,就怎样作吧!’于是约书亚这样待他们,救他们脱离以色列人的手,以色列人就没有杀他们。当日约书亚使他们在耶和华所要选择的地方,为会众和耶和华的坛作劈柴挑水的人,直到今日。”(书9:25~27)
基遍居民向以色列投降时,对约书亚说:“现在我们在你手中,你以怎样待我们为善为正,就怎样做吧!”
这就是人们撇弃了自己“正确”的面目。基遍居民在争战中投降,但并没有因此要求约书亚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所愿去行,而是说:“你以怎样待我们为善为正,就怎样做吧!”因此,他们成为了为会众和耶和华的坛作劈柴挑水的人。
顺服,并不是当某事跟我的想法或判断不同时暂时放下心听一听,而是像基遍居民一样,在战争中战败投降、完全屈服的情况下,过着绝对服从的生活。只有进入投降并无条件服从的阶段,才能过上顺服的信仰生活。这与在战争中成为俘虏之后勉强放下心去服从,是完全不同的层次。
所谓信仰生活,就是接受神仆人的引导。但并不是自己能理解或产生接受的心时才跟随引导者,而是即使难以理解、未产生接受的心,也去跟随。只有学会顺服,才能接受神仆人正确的引导。
在教会里,经常看到圣徒们过信仰生活时遭受困难和痛苦,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不接受仆人的引导和话语的引导。《圣经》里说这种人是愚蒙人。
“通达人见祸藏躲;愚蒙人前往受害。”(箴22:3)
愚蒙人即使看到有祸也要前往,最终遭受痛苦和困难。然而,通达人见祸藏躲,那么就会躲过灾殃,心存感激。“感谢的是,我接受话语的引导,否则我也遭受痛苦和灾殃!”相反,愚蒙人遭到痛苦和困难之后才后悔。“我为什么没有接受话语呢?”如果我们受尽痛苦和困难之后才明白真理,又何必过信仰生活呢?遇到困难之后明白自己是错误的,这是愚蒙人。我们应该在痛苦来临之前相信话语,躲避灾殃,这才是通达人。
如果不是带着投降的心过信仰生活,就只能接受符合自己想法的引导。如果符合自己的心就敞开心门,不符合就关闭心门。遇到问题时只会向对方关闭心门,之后追究对方的对错,对自己的错误却浑然不觉。这种人总是会伤心、受伤,也会对他人埋怨不平。如果教会或引导者不支持自己,就产生埋怨和不信,最终走向敌对教会的道路。
亚伯拉罕生活在帐篷里,相反堕落的罗得生活在城里。得救的圣徒之所以关闭心门,是因为他们过着跟罗得一样的生活,并非像亚伯拉罕一样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就是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城里,一旦不符合自己的心就会像关闭城门一样,很容易关闭心门。亚伯拉罕生活在帐篷里,实际上帐篷的门关与开并没有任何区别。即使关上门也能听见外面的声音,把帐篷的门关上也不代表不能出入。但是住在城里的人,只要关上城门就不能再来往。把城门关上就很难打开,也听不到外面的声音。
人们不拆毁自己的世界,只在自己的城里过信仰生活,那么就不会接受不符合自己心的话语。即使进行个人交流也听不进去。更严重的是搭建了自己的城邑,构建了自己的世界,因而可以随意打开并关上城门,必要时关闭或打开。
察看那些在教会里关闭心门的人,他们会在其他地方敞开心门。向着站在自己一边或者对那些不信的人敞开心门,在充满黑暗的地方向那些敌对教会的人敞开心扉。相反,那些在自己的城邑,自己的世界倒塌之后生活在帐篷里的人,即使心累或困难也不会关闭心门,反而接受话语,通过交流恢复信仰。
真正的顺服,就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像基遍居民一样倒塌。他们向以色列民投降,自己的世界和主权倒塌之后对约书亚说:“你以怎样待我们为善为正,就怎样做吧!”这样,没有学习顺服就只能在教会里埋怨不平,最终离开教会走向敌对的道路。
以《思想者》而出名的罗丹,他还有一个雕塑作品,名为《加莱义民》。这一作品现矗立于法国加莱市市政厅前。关于这个作品的故事是这样的。
1346年,英国的爱德华三世侵略了法国,他们首次攻击的城市就是加莱,当时加莱市民抗战了11个月。爱德华想尽快占领法国,因为他们长时间停留在加莱,损失惨重。最终,当爱德华占领加莱时,便宣布要杀灭所有市民。当时,大臣们说:“如果把他们都杀掉,他们就会想到‘即使去其他地方也是死,倒不如斗争到底!’因此,我们认为国王陛下应该大发慈悲。”于是,爱德华改变了主意,决定选六个代表处以绞刑。刚开始,没有人主动站出来,经过一番周折之后,终于有六个人自愿站了出来。
1884年,加莱市请求罗丹把这六个人的形象做成雕塑。但是,罗丹雕刻的这六个人并不完全是加莱市民们想要的威风凛凛的英雄形象,当中也有人在死亡面前感到痛苦、惧怕的样子。因此,当时很多人对这一作品感到十分失望。但如今,这一作品被公认为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有关《加莱义民》的故事,有人说不是事实,也有人说当时是因为爱德华的王妃怀孕,即将临产,爱德华考虑到对即将出生的孩子不利而没有杀死他们。重要的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占领加莱之后,一旦宣布要杀灭所有市民,市民们就只能被杀灭。如果宣布只杀这六个代表,那么这六个人就只能死。
《圣经》中顺服的含义,在希伯来语中解译为:“在争战中战败投降后,无论什么命令都只能听从。”这就是基遍居民的样子。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投降去往以色列的样子。
“我们出来要往你们这里来的日子,从家里带出来的这饼还是热的。看哪,现在都干了,长了霉了。这皮酒袋,我们盛酒的时候还是新的,看哪,现在已经破裂。我们这衣服和鞋,因为道路甚远,也都穿旧了。”(书9:12~13)
看到基遍居民的样子,他们全身上下没有任何可夸耀的。他们以这种形象走到以色列百姓面前,没有彰显自己,也没有任何主张自己的,只是单纯地投降。因为一旦显明自己,就会牵连整个家族。
他们无法表明自己的任何正确,带着正确的人绝对不能顺服。人心里占据着“正确”,也许能进到依从的领域中,理解或接受时能跟随,反之就无法跟随。
人的心一旦被“正确”占据,就会失去接受的功能。无论是谁,如果自己觉得心里没有“正确”,那么请观察一下自己是否具有接受的功能,从而发现自己真实的状态。人的心一旦被“正确”占据,就会出来自己的声音,并不是因为相信并接受才说信心的话,而是会说“因为这样、那样……”而且,会认为自己的心最重要,有想做的心就做,没有想侍奉的心就不侍奉主。
当约书亚对那些在战争中战败投降的基遍居民说:“为会众和耶和华的坛作劈柴挑水的人。”这时,他们能说“我不想做”吗?如果约书亚对他们说:“为什么没劈柴?献燔祭需要柴禾!”他们能回答说“现在不想干活,想休息一下”吗?顺服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而且投降成为俘虏之后,与自己的想法和意念毫无相关,无条件地跟随。
对于“顺服”来说,“我没有产生想接受的心”这并不重要。基遍居民只能按照约书亚和以色列百姓所指示的去做。“你以怎样待我们为善为正,就怎样做吧!”这就是撇弃自己的正确之后投降者的样子。撇弃并除掉正确的人不会带着自己的心、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而是“你以怎样待我们为善为正,我就跟随”,会带着这样的心过顺服的人生。
被抓成为俘虏的人,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带着自己的主权,按照自己的心去生活,这不是投降成为俘虏的生活。基遍居民为什么过着顺服的生活?“你以怎样待我们为善为正,就怎样做吧!”《圣经》里记录他们的城是一座大城,如都城一般,但是他们能投降,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同族没有投降与以色列对抗的结果全都遭到了灭亡。他们清楚地明白一点,如果不投降、不顺服,自己也必会灭亡。因此,他们决定说:“约旦河东的希实本王西宏和巴珊王噩等,强大的王和宗族都败亡了。如果我们敌对以色列就只能败亡,去投降吧。”
同样,我们也应该明白,带着自己的主权去生活就只能败亡。耶稣基督里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世界(我的世界和神的世界),只有一种世界。在基督里,不能同时共存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和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不存在两种主权。因此,以自己为中心,拥有自己主权的人,只能常常与神发生冲突,从而敌对神。
如果基遍居民不投降,以色列将继续攻陷他们的城邑。无论是谁,在神的教会里,若依然带着自己的主权和自己的世界,就只能与神对立。相反,如果我们像基遍居民一样投降并顺服,神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主人,我们一切的问题都将成为主的问题,从而能过一个幸福且蒙福的人生。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生成时间:2.480秒